狠狠的日_www一区二区_99精品99_久久久久综合_aaa在线_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船舶新政為中國造船業發展啟新局
2013-08-14 16:20:25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不僅是我國船舶工業的新三年“路線圖”,更是指引產業未來發展的“風向標”,不僅有利于航運、漁業、海洋開發等相關產業發展,實施“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助推我國實現由“造船大國”到“造船強國”的轉變,更將拉動船舶工業、裝備制造業與鋼鐵工業、材料產業等整條產業鏈,是既解近憂、又謀遠慮,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一舉多得的重要舉措。 

在我國船舶工業面臨國際金融危機滯后影響盤桓不去、造船產能過剩矛盾加劇等“內憂外患”之際,備受關注的《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終于出臺。這對于深陷危機困境、“久旱盼甘霖”的船舶工業來講,無異于一場“及時雨”;對于加快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使之成為帶動相關產業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強勢產業,推進我國創建世界造船強國和海洋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008年9月全面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延宕至今已近5年。由于世界經濟疲弱,全球航運業、造船業、鋼鐵工業一直面臨著極其困難的復雜局面,加劇了行業自身供求嚴重失衡。作為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船舶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產業發展面臨困難局面的形勢下,國家政策的引導與扶持必不可少且至關重要。從全球來看,日本、韓國等主要造船發達國家船舶產業的發展與壯大也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在上世紀70、80和90年代以及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些國家都曾出臺一系列針對船舶工業的重大扶持措施。與此同時,面對百年一遇的危機,如何抓住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選擇正確的發展途徑和發展方式,力爭早日走出危機泥淖,也成為中國造船人自身必須回答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船舶工業作為我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綜合發展優勢顯著的產業,一直以來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2006年3月,船舶工業發展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當年8月,國務院通過《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6月,國務院又通過了《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作為中國船舶工業的主力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一直都是引領全行業發展大勢的“旗艦”。近年來,在全行業乃至全產業鏈都面臨著極大的困境的形勢下,中船集團公司和中船重工集團公司深刻認識到自身在船舶行業轉型升級中發揮領軍作用的歷史責任和獨特機遇,不僅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應對危機,而且在爭取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以幫助船舶行業擴大國內需求和提升競爭力的過程中,也充當了“帶頭大哥”的角色。為提升我國航運、造船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破解發展困局,中船集團公司董事長胡問鳴在廣泛調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以國際視野、戰略眼光、全局觀念和前沿思維,從國際航運節能降本提升競爭力的本質需求和船舶裝備技術進步具備提供新型節能環保船舶能力的現實出發,解析和把握航運市場與船東需求規律,作出了“航運市場的主要矛盾將由運力與運量矛盾轉變為船隊運力結構矛盾”的新判斷,并向國內外船東廣泛“發聲”,指出“由技術進步和成本要素推動的船型更新大潮,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滾滾向前”,“危機必然推動全球航運業加快洗牌。對于航運企業來說,運力與運量的矛盾已經不是關鍵問題,運力結構、船型競爭力才是核心要害”,“實施汰舊補新、用節能環保型新船取代高耗能老舊船舶,加快船隊結構調整,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船隊競爭力已是大勢所趨”,在航運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和強烈共鳴。在與航運界達成廣泛共識的基礎上,胡問鳴又積極向國務院提出了“提前淘汰更新一批高耗能老舊船舶”等建言,受到了高度重視,中央及有關部委領導隨后專程到上海地區造船企業深入調研,直接促成了《實施方案》的出臺。 

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有形之手”往往能產生巨大的正向推動力。業界專家表示,《實施方案》實質上是中央針對船舶行業及相關產業的“沉疴頑疾”打出的一套政策“組合拳”。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而海洋強國必然是航運強國、造船強國和海洋開發強國。這份“船舶工業實施方案”,不僅對船舶工業,而且對包括航運業、海洋漁業、海洋開發等在內的整個海洋經濟發展都將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有效推進我國航運業加快船型的更新改造和船隊的結構調整,提升船隊國際競爭力與節能減排水平,改善經營與財務狀況,從而改變世界航運業競爭格局;二是可以有效擴大造船內需,支持國內骨干船企應對危機與國際競爭挑戰、支持自主設計的節能環保船舶占領國際市場,并將對全行業強化創新驅動,提高產業集中度、抑制產能過剩、優化產業布局,提高關鍵配套設備和材料自主化水平,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等產生重要影響,推動船舶工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三是同時還將發揮“擴內需”的乘數效應,顯著拉動產業鏈上的鋼鐵、電子、通訊、機械、化工、材料等制造業以及航運、金融、旅游等服務業的發展,從而推動諸多事關國民經濟命脈的產業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國家經濟“穩增長”發揮重要作用。 

必須指出的是,該《實施方案》絕不是對所有造船企業和航運企業“陽光普照”,也同時擔負著提高船舶與航運產業集中度、淘汰落后產能的重要使命,那些違規形成的產能、運能,將面臨“被調整”的命運,那些充斥低端落后產能的“山寨船廠”、死抱著落后運力不放的部分船東,則必將在產業轉型發展的大浪中被淘汰出局。因為,通過政府的“有形之手”擠出“泡沫”,推動造船及航運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正是《實施方案》出臺的初衷之一。而事實上,市場運行規律本身也不支持落后產能、運能存在。以船舶產業為例,今年上半年,新簽訂單已呈現向知名船企集中的明顯趨勢,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一家承接的新船訂單就占全球份額的18.2%、全國份額的41.2%,而在中船集團內部船企間已是苦樂不均,江南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外高橋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滬東中華(位置 評論 新聞)、廣船國際(位置 評論 新聞)、黃埔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文船公司等老牌船企的訂單應接不暇,一些新船企卻門可羅雀。可見“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方向一致,交互作用,必將有效推動產能結構的調整優化。